会议:《2011中国软件产业生态系统研究报告》暨“金牛奖”评选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1年1月20日(下午)
地点:北京北大博雅国际酒店
主持人:许卫国
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国软件网的副总经理许卫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我来主持,首先我代表中国软件网,对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上就要过年了,在这里我也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祝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今天我们举办这样一个新闻发布会最重要的目标是,想跟大家继续勾画中国软件产业的版图。1,在会议开始之前,我们播放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我们在去年举办了中国第三届软件渠道大会,当时一共来了1000多位嘉宾,可能在场的很多企业也参与了这个活动。随后,我们在武汉、广州、成都、西安、沈阳、上海、杭州、南昌,举办了8个城市的渠道大会的巡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中国的软件厂商,跟软件的渠道商,跟我们的用户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接触,我们也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和我们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今天举办这样的一个新闻发布会,就是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这8个月以来的研究成果和一些感受。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三个重要成果,第一,由中国软件网撰写的《2011中国软件产业生态系统研究报告》,另外,我们还撰写了两份手册,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两本手册。
会议开始之前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首先是来自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左家平;齐鲁证券研究所资深分析师陈永倬;来自IBM SWG战略市场总监Nancy Toda。还有来自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IBM软件集团市场总监(李杰),用友市场战略部副总经理(孙彦波),微软的(赵立微),浪潮的副总经理(梁良),淘宝开放平台运营经理雁行,达梦数据库市场总监(余丹),中国软件技术与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徐佳)等。
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请大会的主办方和协办方的领导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致辞,首先有请中国软件网总经理曹开彬致辞,有请!
曹开彬: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非常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 《2011中国软件产业生态系统研究报告》暨中国软件“金牛奖”的发布会!
今天为什么要举办这个活动呢?我先讲两句。中国软件网自从2003年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是坚持着自己的核心价值、定位,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级软件的选型平台,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或者说我们所做的一切研究也好,活动也好,我们一些内容也好,都围绕着帮助企业,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更方便、更快捷、更科学的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软件产品和软件提供商,围绕这样一个核心价值而持续努力。
我们从2003年开始,就一直在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比如说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积累了业绩最大、最全的企业级软件产品库,目前覆盖了200多个门类,4万多条产品的产品库,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企业和合作伙伴所需要的各种类别的软件和供应商。
第二,我们经过近10年的运作,我们也形成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库,我们称之为业界的“一哥”,就是软件企业和渠道商库,大概有5万家企业,覆盖了全国五、六级城市。在座的都是来自于全国各个地方,有的是来自某个地级市,像我自己来自于江西省赣州市,这样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当地的合作伙伴。依托这样的积累,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为用户在选择软件的时候提供更多的帮助,帮助他们提高选型的效率,降低他们选型的成本?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后来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我们从08年开始做中国软件渠道大会,希望搭建一个“面到面”的平台,请供应商讲平台和政策,然后把我们的合作伙伴请过来,相互沟通、交流,最终形成生态系统当中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第二,中国软件渠道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了,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国8个城市举办了中国软件渠道大会,各个地方都掀起了当地软件合作的小高潮。依托这样的基础,我们在今天这样的时刻,准备推出另外三个成果,核心的目标也是帮助用户,帮助合作伙伴更好、更快、更科学的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软件产品,我们叫《2011中国软件产业生态系统研究报告》。这个报告看上去好像跟软件选型关系不大,其实在我看来,背后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关系。
从我们自己的观点来看,未来的软件行业更多的会是一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我们以前讲厂商跟厂商之间的竞争,后来说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但是我觉得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认为对软件行业整个生态系统,非常值得深入的研究,好好的研究。你研究清楚了这个,对他们的选型,对最终产品的应用,都会有很深刻的帮助。这是我们推出这个报告的一个基本目的。
第二,除了这个报告之外,我们想怎么帮助我们的读者们,帮助我们的用户,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更方便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我们推出了两个工具手册,一个叫《2011中小企业软件产品选择指南》,一个叫《2011软件渠道商代理产品选择指南》。这两个产品,我们分门别类,大家手上都有这样的书,我们分了76个门类,每个门类都有推荐的产品,也有一般推荐的产品。总而言之,我们把这个门类里比较重要的一些厂商都给大家推荐出来。大家可以随时翻阅,就像查电话号码,可以极大提高选型效率和时间。
第三, 我们今天联合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起推出中国软件金牛奖的评选。评选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选择软件,因为我们这个评选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金牛奖”,一个是“明星奖”。“金牛奖”TOP3的企业,其他各方面的企业,可以从里头选一些明星奖。通过中国软件“金牛奖”的评选,也是在梳理整个软件产业生态,梳理竞争格局和体系,梳理产品发展趋势。我们有自己的网站,有产品库,有线下的渠道大会,有研究报告,这一切的一切,通过这样就是能够呈现给我们的读者,给我们的用户,给我们的合作伙伴一个多视角,多维度的选择软件的方法。
这次“金牛奖”的评选,还有这次研究报告,以及这两本工具手册也是我们中国软件网经过10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今年做的是第一次,可能会有很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朋友能帮我们多提建议,以后我们每年会持续的做这样的事情,不断的改进。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能够在百忙之中莅临今天的会议,希望大家听完今天的会议之后能够有所收获,也提前给各位拜年,谢谢!
许卫国:接下来有请本次活动的协办方,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左主任致辞,有请!
左家平: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谨代表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曹主任和我们中心的全体同仁,对《2011中国软件产业生态系统研究报告》暨中国软件“金牛奖”的评选结果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对中国软件网邀请我们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表示感谢!
中国软件产业正在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我国软件企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软件企业涌现了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正是这些优秀企业的杰出代表。中国软件网创办“金牛奖”这个奖项,正是为你们在座的各位设立的,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中心成立10年来,不仅见证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软件企业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为能给大家提供一点支持和服务感到欢喜和自豪。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向各位企业代表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同时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共同发展,共创辉煌。
最后预祝大家圆满成功,并祝大家新年快乐,兔年吉祥!
许卫国:谢谢左主任!下面有请本次活动的另外一个协办方齐鲁证券研究所陈永倬为大会致辞,有请陈永倬!
陈永倬:尊敬的左主任,尊敬的曹总,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中国软件网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介绍一下软件投资方面的知识。我们做研究员的,一般来说在投资者面前是行业专家,在行业专家面前都说我们是资本市场的专家。今天现场都是非常资深的行业专家,我就分享一下中国软件产业和中国资本市场关系的一点看法。
刚刚过去一个月的时间,我大概参加了有10家左右软件公司的新股推介的融资会,这些公司拥有3000万左右的净利润,通过增发25%的股份都可以融到5个亿的资金,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这也充分证明了过去10年,中国软件产业黄金10年的卓有成效的表现。
展望未来的10年,对于我们中国的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的递减,中国传统产业信息化仍然会有巨大的空间。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对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土壤。未来的10年的发展,包括曹总谈到的中国生态系统体系,也离不开这个支持。
首先回顾一下美国的科技产业的发展,我们说美国科技产业的繁荣,与其说是美国硅谷的成功,不如说美国华尔街和纳斯达克的成功。美国高科技企业,60-70%的人并不是来自美国的本土,只不过是美国资本市场搭建这样的平台和机制。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美国大公司的成长,比如GE公司,达到100亿的市值,用了10年的时间,像微软达到100亿的市值,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像Facebook,可能就用4、5年的时间,所以围绕软件相关的IT产业的发展有这么一个飞速的成绩。
回到中国本土,我们可以看到创业板的推出,很多软件企业的上市,实际上会给我们企业带来两个很明显的变化:第一,这个行业有钱人越来越多,很多已经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者说高管,他们自己的股权套现之后会做天使投资人;另外一点,很多上司公司,募到了5、10亿资金,就需要产业布局。比如说太极股份并购人大金仓,比如说华平收购视软,在座软件企业会感受到有钱人越来越多,以前我想跟中国的一些成长性的软件企业交流,但是市场没有铺开,跟美国相比,我们经常听到美国一个很小的公司被谷歌用多少钱并购的,被Facebook用多少钱并购了,被微软用多少钱并购了,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在中国,这样的情况会即将到来。
在场的软件企业,面临着未来10年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兴机遇,以及面对中国资本市场非常好的前景,怎么对接资本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怎么利用好一个资本平台优势,并购也好,通过扩大自己的战略空间也好,关键是增强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公司的战略本土。对于没有上市的企业,可能有几条道路供我们选择,比如我们规模还可以跟这些VCP合作。今天会场也来了很多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我们可以跟他们进行很好的互动,我们可以进行一下互动,从而在未来进入上市公司的行列。
对于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来说,我的建议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明白自己的一些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找一些上市公司接触。举一个例子,华平股份收购湖北视软,现在湖北视软有200多万的收入,在2009年、2010年亏损了100多万,华平股份当时给的它们50亿元的估值,通过收购,对于很多小公司而言,可以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从而实现对接。
最后,祝在座的软件企业,在座的所有嘉宾,都能够跟资本市场有一个很好的对接,祝愿我们的软件产业明天发展得更美好,谢谢!
许卫国:谢谢!接下来有请来自IBM 软件集团的Nancy Toda致辞,有请!
Nancy Toda:大家好,新年快乐!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我们的中国软件网可以邀请IBM参与本次盛会,这是IBM很大的荣幸。今天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就是说怎么样帮中国的软件企业健康、蓬勃的发展,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聚会。
我们也非常高兴,过去包括跟中国软件网以及其他媒体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大家各自贡献所长,我们可以一起更好的发展我们中国的软件行业。这个行业也是一个非常快速发展的行业,IBM也始终坚持在这个领域进行非常多的重大投资。
刚才提到,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并购和收购方面的步伐,包括大家可能知道的,我们收购了一些业界非常领先的企业。IBM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更好丰富交互服务的能力,从而帮到各种各样的企业,包括中国的企业,可以更好的做他们本身的业务转型,应用最新的科技技术,帮助他们做业务方面的转型。
IBM已经有能力提供非常丰富的各种各样的能够帮助员工提升生产力的技术,也可以提供业内最为领先的技术,也可以提供软件开发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整合,就可以帮到企业更好去管理他们的信息,将信息转化成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促进企业本身的业务发展和业务转型。今天这个大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让我们各方面的人士共聚一堂,共同交换信息,共同构筑更新、更好的远景,来发展中国本土的软件行业。
就像之前提到的另外一个话题,我们怎么通过更新的技术提供各种各样的在线服务,确实是软件领域非常好的趋势。
最后,我们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参与到本次盛会,2011年是中国的兔年,这个2011年应该是一个非常好运的一年,希望在座的各位都有非常好的运气。
许卫国:谢谢Nancy Toda的致辞!下面由中国软件网总经理曹开彬为大家分享我们通过近半年时间的研究,以及对走向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的看法,有请!
曹开彬:下面我花一刻钟的时间,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软件产业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看法。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我们认为未来整个软件产业,甚至是IT产业的走向,会更多的走向于厂商与厂商之间生态系统的竞争,所以我的标题叫“走向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我侧重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们对软件厂商生态系统的一个理解。
第二,整个中国软件行业,整个产业生态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中国软件网的数据分享。
第三,软件厂商生态系统评估体系的一个模型,也希望跟大家进行分享。
总体来看,其实生态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一层一层往下挖,最终落脚到软件厂商,就是在IT里,我们的产业里,软件厂商的生态系统会是非常核心的一点。我们如何看待一个软件厂商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画的一个大概的形状,可以跟大家进行一下探讨。
这里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应用软件提供商,尤其是中国很多厂商,都是应用软件提供商,中间那几个颜色,我们称之为价值链或者产业链。由开发平台的提供商给你提供工具,通过你的渠道销售商或者服务商,最终交付给用户来使用,这是一个比较简短的链条。
但是我们发现不仅仅是这样,在整个产业生态中,它的内容,它的角色会更加的丰富。比如说下面的这个叫产业服务的推动者,比如政策的环境、人才的环境或者各种协会,各种营销的服务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媒体,还有整个投融资环境、法律环境等等,这些可以称之为整个软件行业生态系统中类似于自然生态当中的空气、水和土壤,它其实是整个软件企业不可或缺的因素。
上面我提到的合作伙伴,比如一个软件公司会有基础软件的合作伙伴,也要有中间件,还有一些称之为关联的软件厂商。举个例子,比如说用友是做ERP的公司,可能会跟MES的公司有合作,就是你的业务相关性的厂商会有很多。还有跟硬件提供商,跟资讯提供商,外包商都有合作,这些不同的角色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我们想强调的一点,我们觉得软件厂商整个生态系统正在朝完整解决方案的方向去发展。我记得IBM在很久以前就提出“四海一家”的解决方案。现在很多公司,包括微软,或者很多的公司都在提到,要提供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在未来的几个时间点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实在当前,我们感受到现在的信息化呈现了两个特点:第一,越来越多的IT应用,以前是大型企业为主,现在是大型企业转向SME,就是中小企业并重,大型企业很重要,中小企业也很重要;第二,现在很多信息化,已经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五六线城市去发展。单靠我们厂商自己,覆盖能力会很有限,要去覆盖所有厂商,覆盖所有这些区域,你的成本会很高,你的能力会不足,这样就会联合众多的合作伙伴提供这样的服务。
我们认为未来的软件生态系统,会朝着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视角呈现到最终用户。你到最终用户那里,一定要给他提供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他不仅需要软件,还需要相关的服务,需要相关的平台软件,还需要相关的硬件系统,甚至是存储,甚至是信息安全。未来的生态系统当中,它的核心能力就是提供一个完整的IT解决方案给用户,这个生态系统必须具备这样的一个能力。
未来无论是哪个厂商,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业界非常优秀的厂商朋友,你们可能每一个厂商都会有自己的小小的生态圈。但是你这个生态圈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是否有足够的生命力,是否有足够的稳定性,这是一个衡量标准。你这个生态系统能否提供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如果说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认为你的生态系统被替代的可能性就会非常的高,你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就会差。
接下来的一个核心问题,一个生态系统当中到底哪些角色的产品会比较有竞争力?作为生态系统当中的领导角色,来领导所有的合作伙伴,成为一个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服务。我觉得这会成为非常值得研究和非常重要的话题。谁会成为这样的领头羊者?未来的竞争格局会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未来所有的厂商们,在座的很多中小软件提供商或者服务商,就面临着站队,你需要跟定一个人,需要绑定一个领导型的厂商,一起融入到生态系统中,一起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这可能是一种模式。
未来IT产业或者软件产业会形成几大生态系统,围绕这几大生态系统给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所以最终用户所感受到的,可能就是几个生态圈,几个生态系统,要么选IBM,要么选用友,要么选微软,要么选淘宝等等,就会形成这样的格局。未来IT厂商或者软件的厂商,一定是朝着一个组建完整生态系统的视角去做,完善整个合作伙伴的体系。
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我们觉得未来的软件商业模式或者说拓展模式、渠道模式,可能会呈现像汽车业的“4S”店,现在各个汽车品牌都有4S店,未来IT也会朝着这个模式去发展。
举个例子,比如说微软或者IBM、用友有一个生态圈,或者浪潮也有一个生态圈,围绕我这个生态圈在全国各个区域建设以我这个生态圈为品牌服务的“4S”店,你这个“4S”店就是要提供跟IT相关所有的服务,包括硬件、包括软件、包括安全,包括咨询服务,唯有这样才能满足用户所有需求。如果没有完整的类似于“4S”店的全方位的服务,现在汽车业的“4S”店就是全方位的服务,汽车到了这里,一切都可以解决。那么软件这样的模式,IT这样的模式,会越来越朝这样的方向去走。
未来的合作伙伴,各地的SI,各地的服务商们,他们在未来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可能属于加盟店,加盟某一个生态系统,成为4S店的一员或者成为它的一体,或者怎么样。
总而言之,未来各地的渠道(包括销售商、服务商),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到“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公司,没有这些厂商,我们即使有很完整的生态系统,也很难将你的产品,将你的服务,最终传递到我们的用户那里。这是对整个软件厂商生态系统的一个总的观点。
总体来看,中国整个软件厂商的生态系统仍然处于一个拓展的阶段,我看到很多生态系统的理论,比较城市的理论说生态系统有几个过程:
第一,成型。
第二,拓展。
第三,领导。
第四,更新或者消亡。
其实在国外来讲,它们的商业系统已经很成熟,像微软、IBM、HP这样的公司,他们整个的生态系统都已经是非常完整,非常体系化。但是中国的体系,我们中国处于前10名的软件企业,或者工信部公布的前100强的企业,他们整个生态系统都还属于刚刚成型,还处于拓展阶段,它可能有一些核心角色,我自己或者我的供应商、渠道商等等。但是相对完整的各种要素还是比较缺乏,比如相关联的合作伙伴,比如业界的标准、影响力等等,我认为还没有做到。
下面一个阶段,中国的软件公司或者说中国软件业的主管领导,应该树立生态系统的领导力,才可以有自己的地位。
以上是我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基本观点,接下来我们中国软件网还有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也会持续的关注厂商们在形成自己生态系统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
我讲讲第二部分内容。
我们中国软件网这么多年,积累了业界最全的企业库,最全的产品库,就是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生态系统当中比较核心的几个部分。我们从自己库里推算出的几个数据还挺有意思的,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我们发现整个中国软件产业,主体部分叫软件的提供商和软件的渠道商,这两部分合起来大概是6.8万家,提供商是3万家。从营业额,从人员规模分布看,总体来讲,规模还是偏小。
第二,从目前所有的提供商,我们去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首先,我们从厂商的类型来看,SI这是属于比较多的群体,在中国做SI的厂商群体非常的多,要高于SIV。还有一个是咨询公司,这个群体目前来讲还比较缺乏。
从厂商的核心产品分布和设计的行业分布,我们发现了两个特点。中国做管理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公司是最多的,总体来讲,还是做应用的提供商非常多,比例会达到62.9%这样一个水准。从行业分布来看,总体大家在行业的设立比较均匀。现在国内厂商们做行业方面,专注性的特点不是那么浓厚。很多企业都是各个行业都有,蜻蜓点水,政府也涉及,电信也涉及,金融也涉及。这里还会发现一些特点,像政府,制造,电信、金融,这些领域是属于厂商比较多的领域。
还有两个区域的数据,我认为非常的重要。既然是6.8万家软件提供商和服务商,这些厂商到底分布在哪些城市?我们对全国所有的省会级城市看的一遍,看一下他们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像北京,广东、上海这是企业数量排名最前的公司。其次是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陕西、福建、四川这些地方,也属于排名比较靠前的地方。
我们对提供商的状况,跟渠道商的状况做了一个分离。从提供商的情况来看,各个区的情况是什么样,软件外包商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还有销售商,集成商们,我们也做了分布。这些厂商,就是我们未来整个产业生态中,他们会成为数量群体最多,同时承载着交付重任,所以我们想对这些厂商进行详细梳理,所有的这些所谓厂商找不着伙伴,或者合作伙伴找不着厂商,都可以相关起来。
另外,现在很多的软件园区,各种软件园,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还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软件园在整个软件行业中占的比重大概是什么样?现在我们有34个国家的科技部的火炬软件园基地,同时还有11个国家的软件产业基地,但是总体来讲是34个。现在各地还有自己的软件园,软件园占整个中国的软件提供商生态中,他们占了很大的区域优势。
我们对能源状况也做了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软件从业人员非常多,2010年会有210万的从业人员。其中渠道商的人员,那些所谓服务商的人员,会占到20%的比例,其他是厂商。总体来讲,高端人才是很紧缺的,目前高端人才,像软件业高端人才是什么样的定义?到底需要哪些层面的高端人才?数量目前有多少?还缺多少?我们想做这样的工作。
另外,从整体的人员类型分布来看,渠道商的比例,渠道商的群体占到30.8%,其他属于传统的软件提供商的群体。总体来看,销售人员占到41.5%,研发人员占到28%这样的比例。
总体来看,这些厂商们,还有渠道商,到底对什么样的产品比较感兴趣?或者他们在做一些什么样的产品。总体来讲,行业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这两方面是最多的。这两年中国软件制作权上升非常快,工信部的数据是2010年有8万多个注册登记。
我们在产业生态系统研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想对子类的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举个例子,比如开发平台生态系统,比如说ERP软件,它的生态系统会是什么样?当前有哪些提供商?他们的技术合作伙伴是什么?竞争水平是什么?有哪些厂商在主宰他们生态系统?比如说像BI,BI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比如开源软件的生态系统,随着云计算的来临,开源软件的生态系统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也要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云计算和手机软件、移动应用,这样的生态系统我们也会单独进行研究,我们会分类的跟踪研究。
最后我介绍一下厂商生态系统的一个评估模型。这个模型分了四个能力,一个厂商生态系统应该有四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1、最终用户的掌控力。你的最终用户有没有掌控能力。
2、解决方案的整合能力。未来要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解决方案整合能力非常重要。
3、合作伙伴的竞争力。你这个生态系统当中,你的成员,你的单位,你的合作伙伴是不是业界最优秀、最好的?他们的竞争力会跟整个竞争力息息相关。
4、权威性和领导力。你要组建生态系统,你在这个业界里,你的权威性是什么样?你领导其他合作伙伴的能力怎么样?我们在每个领域里都有细分指标。比如权威性的影响力,比如你对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你对行业标准的影响力,还有政府的支持力度,这些东西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方面。
我们现在尝试对当前一些主流公司的生态系统做了一些评估,这是一个初步评估成果。我们接下来会更细一步去做,我们发现共同的厂商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特点,比如IBM,比如微软,比如用友,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这样的运营商,像戴尔,像VMware这些公司,都会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出现。他们是什么样的位置?他们有什么核心能力?我们都会有一些呈现。
以上就是我们整个生态系统研究报告的一些简单介绍,接下来会把研究报告的框架和详细内容跟大家分享,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跟我们联系,希望我们的工作对他们也所帮助。谢谢!
许卫国:谢谢曹总的介绍。下面有请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左主任为我们介绍“软件生态系统的平衡者”,有请!
左家平:大家好!我们拿到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们的压力相当的大,作为软件生态圈来说,因为这个概念在近些年很多领导都在提。我们作为检验机构,生态圈的位置在哪里?我们一直在探寻。在这个会上提出“平衡者”,我们还做不到,但是我们期待我们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这个国家软件中心名字听起来非常的长,叫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心,如果大家觉得很难记,可以叫“国软检测”。这个中心成立的立足点不同,所以宣传上是非常低调的,借助今天这个平台能够被大家来认识,应该是我们的一个转变。
今天主要目标和目的,也是给大家沟通一下我们这几年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以及为软件产业服务的一些心得。
我们这个中心立足产业监管职能,服务软件企业发展。这个中心的筹备是在2002年的时候,国家在北京市成立了专门机构,对北京的软件产品进行质量监管,叫“北京软件产品监督检验中心”。这个中心成立之后,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2003年的时候,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02年能够评测大概有将近30家机构进行评价之后,认为我们北京这个中心是的规模、能力、实力可以对全国产品坚决监管。所以在2004年1月,批准我们中心筹备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目前为止,我们是唯一一家对软件产品可以进行监督抽查和检验的一个第三方检测机构。其他的比如行业主管或者是财政、工信部都会有自己行业的评测中心;我们这个中心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大家平常买了东西有什么问题,或者是食品上的问题,都会说有第三方的机构检测,我们这个中心也是这样,就是参与最后质量的把关,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成立这个中心的目的有几部分:
第一,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应用产品和信息系统实施质量监督检验,这个体现的面会比较多。
第二,促进市场的规范,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或是相关投诉,或者相关仲裁等关于软件方面的纠纷,都可以跟我们探讨。
第三,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增进国家软件产业和国际竞争力;对国家标准的支持,还有对国际技术的研究,我们主要为大家提供这样的服务。
这个中心的成立目标,国家总局以及国家相关的部门赋予了更多的厚望。我们在取相关资质的时候非常困难,但最终我们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检测机构授权,叫CAL。大家可能看到很多CAL的证,我们这个授权盖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章。
另外,我们对社会也出数据。在这个方面,我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量认证的评价,就是CMA。如果这个报道上有CMA的章,你拿这个报告去打官司,去法院仲裁是有效的,如果没有这个章是没用的,这代表国家法定机构的性质。
第三个章,就是CANS。通过这个评估,可以被全世界46个国家互认的,你数据的报告是可以免检的。
取得这样的资质,我们中心的能力范围也给在座的企业有一个探讨,我们中心现在可以对三类东西来进行检测服务,包括咨询。第一类是大的软件产品,包括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这些产品。其实咱们国家开源系统等一些国外的操作系统,我们中心都做了很全面的评测,一直有专门的部门在做基础软件。数据库也是,比如人大金仓以及大验收项目也是我们中心做策划。还有一类是比较大的嵌入式的软件,我们中心这些年在手机的嵌入式、可信度、包括一些自动化的软件潜入,包括通信接口部分也可以保证。
虽然软件产品这个词并不是按照国家标准的分类来的,但是我们基本上是能够按照国际的标准,能够对软件产品的功能、可靠、应用以及性能进行全面评价,并且找出其中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我们还可以对网络接入部分,包括网络瓶颈的分析,可以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测试。比如你的流量慢,为什么慢?分到哪里去了?这些都是我们中心的特长。
最后,对于信息的安全这块提到了特别高的高度,中心去年也取得了信息安全的评价资质。应该说,这个中心已经把软件从头到尾,各种性能的检测能力服务全部实现了。中心的团队有100多个人,在目前的同类型机构中是最大、最全的。成立10年的过程中,我们检测过的软件大概有5000个左右,服务的企业超过2000家。可能在座的有些是我们曾经的客户,包括炎黄盈动公司,应该说我们真的和在座的软件企业共同成长,特别是国产企业这块,我们有专门的团队支持国产化的建设。
我们中心在中关村软件园,欢迎大家到我们中心去指导工作。
立足于监管之外,我们中心在这几年过程中打造了国家中心的平台,扩大软件企业在国际的影响力。
首先,我们这个中心04年成立之后,06年首批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年度考核。全国有400多个检测中心,以前是没有人来进行系统考核的,06年首批进行考核,我们就顺利通过了,当时关掉了300多家国家中心。08年的时候,我们以最高分通过了国家中心的A类中心的评价,到目前为止,全国A类中心只有8家。不光是软件,还有食品,还包括其他东西,现在只有8家通过A类,我们是第一批,目前来看我们的分数是最高的。
第二,刚才也见到了很多老朋友,比如IBM、微软,其实我们03年就和这些大型公司有很好合作,也有长期的partner的关系。所以说我们的服务中心,不光是在国内,国际方面也有业务。
第三,作为国家中心,以前有很大的误区,前些年最大的工作就是投入政府保障。比如现在开两会,两会所有系统保障都是我们做的。比如新华社系统保障也是我们做的。最值得骄傲的,应该是数字奥运上,我们力保了奥运信息系统的零故障。历届奥运会上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大家都很了解,北京奥运的时候信息系统实现了零故障。中国是第一次对信息系统进行零故障检测的,同时把这种经验也引入到了伦敦奥运会,我们首先开创了这个先河。04年开始为奥运提供测试服务,07年我们成为奥运测试的唯一提供商。当时在大的紧急事件中,我们都给了很好的应急处理,提供解决方案,解决票务系统的瓶颈问题,我们出了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2008年我们完成了67项奥运系统的检测工作,08年的时候一直到残奥结束,我们得到了奥组委的鼓励和表彰。
这个数据在08年之前,我们是不敢拿出来的,其实奥运系统整个测试过程应该是67个项目。测了200多轮,就是每个系统至少走3轮以上的测试,投入人力大概是6000个人,发现缺陷将近4000。其中严重缺陷就是我们认为会导致系统宕机、出现黑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有100多个,并且每个系统至少存在2-3个让系统宕机的危险。09年之前,这种事是不让讲的,现在奥运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作为奥运的提供商,跟奥委会签过保密协议。我们应该说为奥运零故障做出了贡献,这个也是我们中心在09年之前,为什么对企业这块没有特别多的宣传,我们80%的精力都在做政府这样的大事情、大事件。虽然是政府的事情,但是开发商都是大型的国际公司,我们的服务能力也得到了国际大公司的认可。像UPS都和我们有长期的合作,我们想为在座的各位企业也同样提供更多的帮助。
刚才提到的人才的问题,提到高端人才缺失,大家觉得测试是比较低的任务,可能一个实习生经过培训就OK了。实际上在10年经营过程中,一个好的测试工程师,应该比开发更全面,更具有更高的视野。微观的系统架构师就有好几个是专门做架构设计的,我们的数据库专家也有好几个。这其中不光是发现问题,还要能解决问题。我们所有的人才都是高端的人才,我们的项目上千,服务客户也非常多,除了大部分精力在政府之外,现在更多的是在如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的准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系统准入等政府方面委托的东西。其次,我们也对中石油、中海油、包括其他的一些行业领域,包括体育彩票,进行行业领域的服务。
今天也有做石油领域的,也有做行业服务的,我们是服务的甲方,你们可能是提供商,之前如果有很好的接触,相信我们在甲方方面,质量的保证和口碑可能会更好,我们也期待有这样的合作。
第二,我们在科技方面还跟踪了国家的“863”、“973”,星火计划等重大项目,测试中心不光是干活的,我们为国家高端研究提供核心测试技术。所有这些大项目的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包括现在基于物联网的测试方案,我们中心都在做,而且我们有专门的核心团队来做。我们的工作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服务,而是可以有前瞻性的过程,为大家在技术上有一个前瞻性的引导,也可以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跟企业分享,让我们不至于走太多的弯路。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的服务方向类型,不仅仅是测试这一部分,其中还包括全过程的参与。现在对行业领域,我们都是从需求把关。你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模,你的政府设备的选型,需要买什么样的服务器,这样的软件,这样的规模,什么样的硬件条件,什么样的软件条件,什么样的架构可以满足,我们已经帮政府把关。可能很都人问,怎么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可以告诉他说,我们根据我们的经验哪些是可以满足的,哪些需要什么投资去做的,这可能跟曹总谈的很相关。我们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来告诉你,你项目的投资规划,投入的成本。现在我们跟北京市的采购中心就有这样长期的硬件设备,包括软件系统的,硬件设备应该怎么投,什么规模是合理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职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提供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如果企业内部想建自己的测试队伍或者机构,我们有专门的培训中心,我们也有专门的体系咨询管理中心,也有认证管理工程师,可以有全套的咨询为我们的企业建立自己内部的测试团队。因为你不可能全部借助于外部,还要自己建,怎么来建?我相信我们10年的应验应该可以帮助大家。
既然我们在首都这个地方,绝大部分的人应该是在北京工作和生活,我们为北京做的事情都是大家身边的。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我们这两天正在做汽车摇号系统,如果你们现在买汽车,要去摇号,这个摇号系统从前期的登记到接入,去审核到摇号,全过程系统保障、软件质量,我们都有专门的团队在跟。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我们基本上为北京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提供这样的服务。如果说我们在座的企业产品非常好,能够纳入北京建设体系,通过我们的了解,也可以是给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推荐。
我们曾经在05年的时候,到现在有3年的时间,才做一个国产的软件联盟,我们是联盟认证的,测试的唯一机构,从操作系统到中间件,到应用软件,所有东西都是国产化的东西,测试之后交给用户来用,然后再去推广。所以北京市上了一批国产的东西,特别是刘淇书记和郭金龙市长桌面的系统,70%是咱们国产自己的。以前他们一上班,就怕市长开机,一开机就会有很多的东西,因为国产的东西不是很成熟。但是通过近半年和企业的紧密合作,现在70%的系统都替换成国产的产品,放在了领导的桌面上,现在的效果还是不错。
另外,除了首都的这些比较大的应急事件之外,比如像奥运、亚运、世博,在首都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我们都有一定的合作。
北京市政府机构大概有70多家这样的部委,我们的服务对象大概有70%多,将近80%是我们的客户。
这是我们原来做信息化质量的时候的主要成绩,其实信息化质量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把关的时候,我们是一次性通过的,就是三分之一,而绝大部分都需要通过两次以上的检测。当时奥运那套UPS的物流系统通过了6轮测试,最后达到了奥组委的要求。我不是给你出一个合格不合格的报告,而是告诉你,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的数据库有什么问题,我们都会给你们分析出来,然后提供一个很好的整改方案。这也是我们在信息化建设这么多年,同时培养了一支很好的团队的主要原因。
除了刚才说的信息化系统整体之外,我们还帮助各种企业提高自己的软件应用能力,比如国产操作系统单产品测试都在我们中心做。另外,像国产的Office办公系统,所有的包括规范,包括国家检验标准、测试标准,都是我们写的,我们也为他们提供长达5年的服务,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说到中间件,中间件产品的单品测试,原来有一个实验室就我们楼下,我们跟他们实行对接。包括数据库,人大金仓,也是我们做的。
我们不单纯是在服务应用产品这块,而且在服务整个产业链,基础软件一直到最上面的应用,到客户,所有的过程,我们中心都在全力支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基于这种架构,我们测试中心除了刚才介绍的大量相关的测试业务之外,去年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开端,又有了两个新的业务。第一个业务,就是北京渲染平台。这个平台由北京市科委投资了3000多万建立了一个存储能力和运算能力,目前是全国最高的动漫渲染的平台,可以对建筑、广告、媒体,包括高端的特效进行渲染。从07年,刘淇书记给我们下了这个任务,08年开始建,在“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三国演义》,国庆60周年的《复兴之路》,包括上海世博部分项目,还有《颐和园》,都在我们的渲染平台上做。服务客户已经有300多家,按北京今年的目标是形成一个设计之都、创意之都,这个过程中如果有这方面的工作,测试中心目前的水平也是居首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测试中心也是为了有一个全面的保证,安全检测项目已经全面开花了,不光是系统本身的安全,包括通用软件,包括专用的系统安全测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已经从以前不接触这个行业,一项单子已经超过了200万了。测试中心已经发展成了集测试、安全评价、渲染服务的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再加上中心原有的培训中心,包括咨询和解决方案中心,我们应该为在座的企业提供全过程的服务。
最后,希望通过这次中心的自我展示,对于我们国家部门来说,展示机会很少,希望通过这次的介绍,能给大家留下印象,希望以后有更广泛的合作。我们中心在中关村软件园的3A楼,以下是我们的联系方式,今天包括我们的业务经理也来到了会议现场,希望能跟大家多认识,为大家的共同发展做出我们的一点努力。谢谢!
许卫国:谢谢左主任的介绍!下面有请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为我们演讲,有请!
朱近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来参加“金牛奖”。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7年,第一次在中国讲云计算是在曹总安排的一个SaaS的沙龙上面。过了3年半以后,云计算在中国市场上推开了,我们中国人讲“饮水思源”,云计算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很大的原因就是有这样的本土组织,像软件网这种专业人士来推动这一块,所以非常感谢!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云计算在2011年的一些展望。我们刚回了一趟美国硅谷实验室。云计算在7年前,也是在硅谷实验室展开,云计算当时完全是为了满足我们IBM在全球业务的需求,帮助我们做开发、测试,开发更好的企业型的产品。
今天已经在市场上推开了,中国有许多行业客户已经开始采纳云计算,开始利用云计算帮他们改造内部的IT架构,帮他们优化资源,帮他们推动一些新的业务。云计算在政府、在企业的推动之下,已经开始变成了行业性的深入发展。同时,我在美国也观察到了一点,其实云计算的发展还是跟本土创新息息相关的,美国开发的云计算服务跟中国的云计算服务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能用我们本土渠道,本土软件开发能力,和我们一些非常优化的开发工具,帮我们做下一代的云计算的产品。
云计算到2011年,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每十年都有新的技术出现,它是突破传统性的IT。大家回顾一下当年的电子商务,创造了很多IT龙头的机会,包括像淘宝,包括了美国的易贝。同时,云计算这次也是IT市场的重新洗牌,带给了传统行业,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机会,帮助我们推进下面10年的IT发展。
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因为跟物联网的结合。物联网是什么?物联网有几个层面:第一是感知层面,所谓的物联网就是IOT,就是传统讲的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之间产生的信息。在物联网产生的海量信息需要有弹性存储的方式帮我们存储大量的信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像云计算,帮助我们及时处理这些信息。
刚刚左总讲的在做北京车牌的摇号,就是为了解决北京交通问题。可以想象到,每天的这种交通信息如果可以及时给我们驾驶人员,让他们选择最优的路线图,从公司回到家。
云计算帮助我们智能分析这些海量级的数据,然后把这些精华数据提供给智慧层次的应用,包括交通,包括食品安全,包括物流等等。这样的三角组合,我们中国的网民最多,大家上网的机会最多。中国还有很多不同行业,可以利用这样的IT帮助做信息化或者转型。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怎么提升民生质量?怎么打造新的竞争能力?这都很好的应用了云计算,来达到我们智慧的目标。
重点应用在哪些行业呢?现在可以看到医疗,医疗是非常重点的,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怎么样去提升医疗效率?把系统进行整合。我们的公共安全,“平安城市”的概念,怎么利用物联网,像电信“全球眼”这样的技术之下,确认我们市民的安全。怎么解决交通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民生的质量和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商业的运维。
我们利用云计算,在医疗方面可以用云计算打破物理上的限制,一个病人不用需要依赖当地的医院或者医疗设备,可以进行跨越地区,比如在北京,在上海,或者在国外寻找帮忙。所以云计算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在中国的应用可以跨越到全球。
在我们观察之下这个市场的演变,从几年前,云计算是作为尝试性的项目,比如说在我们的无锡,它作为一个开发测试提供给软件外包上。到前年的时候,500强的企业开始使用云计算。一直到去年,云计算普遍被市场接受,今年就要行业化了。
从行业化怎么看呢?大家都有一个基础,大家都有一个计算中心,就是我们所谓的基础架构云。我们现在看到市场最多的项目,就是所谓的私有云,这在美国也是同样的状况。在基础架构云之上,在不同的行业,比如银行、公共事业、零售业,开始在上面跑一些电子商务,来帮助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可能没有很强大的销售团队,它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网络帮他做销售,帮他打造电子商务的品牌。
打造品牌的时候需要一些服务,比如要推动他的物流,分析客户数据,这个方面是怎么应用的?可以自己做开发,这就是我们的开发测试云。非常多的软件园区要采纳这样的方式,有一个平台,提供开发工具给开发商,帮助他们开发一些针对当地的情况的应用。
在往上开始进入到平台层面,像我们的中间件和数据库,这块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去支撑一个应用,我们要去存储这个数据,其实是非常依赖于我们的中间件和数据库,在“云”的环境下必须是弹性的。刚谈到了物联网,那就是运用到我们的智能软件,像DAO,像一些存储方式,提供连接我们在物理上产生的一些数据,帮助达到智慧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每个行业都有一些非常亮点的项目,包括在大连、无锡、营口等等。在电信行业,三个运营商都在做云计算,其实他们的目的会不一样,比如说IDC的转型,从IDC传统的租赁方式,到今天的IDC增值业务,利用更多的、更灵活的方式去租赁我们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在电信行业自己内部的POS系统也需要整合、部署和分配。
在金融方面,因为中国的金融服务还在起步,有非常多的新的服务去产生,需要客户化。所以金融方面,可以看到金融的客户利用云计算做新的应用的产生:
1、可以帮助他们缩短开发时间。
2、更快的响应市场。
3、利用云的平台方式跨越防火墙,提供给合作伙伴,或者是提供给国外的客户。
“云”是可以帮助我们培养下一代的人才,在教育方面,比如在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等,我们现在跟广东的一家大学合作,利用云计算,帮他们打造下一代在“云”上面做编程的软件人才。
今天主题是渠道,渠道对IBM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在“云”的框架里很多本土的IDC去满足,同时实施也需要本土的SI。IBM启动云计算这个生态圈,也叫云引擎,我们希望要做领头羊,在我们经验积累的时候,我们希望分享这些经验,分享这些客户的需求,跟本土的软件开发商和集成商一起推动云计算。这个效益非常好,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为云计算中心是非常复杂的,有硬件设备,有网络,有中间件,有运用,有集成,有运维,有升级等等,这些都需要非常专业的团队去帮助客户做这个事情。很多客户其实没有这个能力,比如制造业或者中小企业,怎么取得这些优秀的服务?他们会依赖当地的厂商和合作伙伴帮他们做这个事情,这是我们扩展云引擎计划。
我们非常骄傲的是,IBM在云计算这块做的还不错,去年在一些第三方报道里IBM排名第一。因为IBM起步比较早,所以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包括我们的实施经验。在云计算上面很多事情都要以经验去判断,是不是所有的应用都可以云化?我认为不是的,我们有一部分的应用,云化可以带来最大的效应,也有一部分稳定性要求比较高的,就不适合在虚拟化的环境下跑,可能就不需要云化。其实云计算是需要积累的,一般我们给客户的建议,就是尽早的开始去实施,去尝试。不管从哪个方面,不管是从各个基础架构也好,平台也好,或者说应用也好,尽快的尝试的话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心得。
云计算在全球的趋势不会停下来的,去年云计算在美国的分析师公司Gartner的排名第一,今年还是排名第一。其他几个排名前面的,都非常依赖海量级运算平台的技术,包括像移动运用等等。云计算在下面五年肯定还是一个趋势。是趋势,同时也是商机,云计算的市场每年增长32%,这是在中国的数据,都是很可观的。
大家可以想象,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大企业IT整体预算在缩水,因为希望更加的优化资源使用率,更加好的去管理他的资源,用云计算这个手段去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同时,我们用云计算可以产生很多新的服务,来达到新的业务创新。整体来说,在云计算这方面的消费会越来越高的。
很多市场讲云计算其实都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们归纳所谓的“返璞归真”,就是云计算的九个要点,我就不细细讲了。我们总结出来,前面四个是描述云计算的特性,包括资源整合,包括用户自付,包括弹性扩展,都是云计算非常重要的一些特点。下面五个是怎么样去管理云计算,包括开放性的管理、接口,能够让我们的应用更好的提上去。比如说在线服务更新,来简化软件的升级,这些都有非常精细的量化的特点。比如原来的一个服务规划,可能需要的是周或者月为单位时间来做,利用云计算可以变成以“分”为单位,这些都是非常标准的规划和特性。
云计算中心在中国这3年半,这个路线图有成功,有失败,前面两年很多也是在尝试。当时云计算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比较模糊的概念,即使是今天客户也会经常问云计算到底怎么定位,怎么去做,到底有什么实际的效益?从IBM自己的角度来说,自己去运营这样的云计算环境,是得益匪浅的,这里面我们掌握的很多做云计算的困难,怎么去解决这些困难,怎么提供交互这些服务给我们自己的客户,自己的员工。在这个经验的积累一下,我们开始把这些经验提供给客户的云计算中心的建设。
我们在国外也开始运维自己的公共云,提供开发测试的环境。整体来说,各位如果做云计算的话:
第一,要自己先开始尝试云计算;
第二,寻找符合云计算服务的客户群;
第三,观察一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然后规划一下3-5年的发展路线图。
案例就不多说了,我们去年也发表了一本书叫《智慧的云计算》,归纳了我们很多心得,包括方法论和客户案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和我们联系。
云计算肯定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出现在前期的时候,可能会有空白期,这个空白期就意味着商机,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握,去观察我们的单位或者我们的企业在这里可以做什么?我们说“先到者先得”,我鼓励大家一起去探讨,一起去落实,谢谢大家!
许卫国:谢谢朱近之的介绍!下面有请淘宝开放平台运营经理雁行为我们演讲,有请!
雁行:很高兴今天中国软件网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让我们能和业内的朋友交流。以前淘宝在大家印象中可能是购物的地方,今天我会给大家带来新的信息,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淘宝,软件厂商到底跟淘宝有什么合作点?
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雁行,来自于淘宝网开放平台。第一年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淘宝3万家有管理软件需求的商家们找到合适的管理软件。
所谓的大淘宝战略,可能马云在各种场合也说过这个东西,但是今天我会按照我的理解讲一下。就是大淘宝开发平台和大家的合作点在哪里?
淘宝网是03年开始进入C2C这个市场,当时也是ebay冲击阿里的B2B的业务比较大,所以我们要做淘宝。这个时候淘宝成长是非常艰难的,但是05年淘宝成功的把ebay赶出了中国市场。很多传统的品牌企业意识到店商这个渠道的重要性,所以希望来淘宝开店,很多传统企业比较在乎品牌形象,所以有产生了“淘宝商城”的概念,在淘宝里面开店。这个时候B2C也开始繁荣和发展,比如说有啊、凡客、淘宝商城。
这个市场还是相对松散的市场,没有形成生态圈的概念。08年底到09年初的时候,淘宝开始布局整个电子商务市场,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延伸服务出来了,比如手机淘宝,数字产品,还有社区、垂直门户等开始出现。经过09年一年的发展,整个电子商务的生态圈刚刚形成起来,从09年年底开始,马云提出了“大淘宝”的概念,经过2010年的实践已经基本落地。因为是相对独立的孤岛,各个厂商之间的联系不大,但是整个生态圈凸显出来就是因为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的加入。
重点说一下IT类的合作伙伴,第一块是个人的,第二块是公司级。这一块市场才逐渐注意“形式生态圈”的概念,这个生态圈,整个2010年的数字给大家看一下:3.7亿。到2010年底的时候淘宝卖家用户已经达到了3.7亿,也就是说中国1/3的用户在淘宝上面有购物的经历。第二个是8亿,这是什么东西?整个淘宝商品数量。据我了解,线下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品类也不会超过8万,淘宝是8亿。平均每分钟,淘宝卖出4.8万件商品,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可能是百联企业,每分钟也卖不到4.8万件商品。
我们得到了300多家认证TP,淘宝19亿,相当于一天的国民生产总值。目前我们的库里面有几千家急需要管理软件服务的商家,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进来帮他们做这个东西。所以2011年启动了一个合作计划,我们专门引入在线下有积累,有多年的管理软件实施、研发、积累的合作伙伴进来一起服务这个市场。
下面就是一组关于TOP的数据,就是淘宝开放平台的缩写。TOP是2009年11月开始对外发布的,到今天为止,应该是1年半的时间多一点点,我们注册的开发者是10万个,有2万个应用在库。收入超过百万的开发者是20个,我们App Store在2010年初才开始上,是一个初级市场。我们日均达到了5亿的日API调用次数。我们有6000家淘宝大卖家接入,整个市场的需求量非常的庞大。我们这边的合作伙伴,到今天已经超过了200人,专门为淘宝大卖家做后端的ERP服务,提供电子商务的一个管理软件系统,去年营收超过7000万,仅仅在淘宝这个市场上。
我们目前开放接口储量是300个,这只是一个概念,没有一个具像的认识。“300”是什么意思呢?淘宝上可以操作的所有功能都已经通过数据接口方式开放出来,包括订单的下载和处理,包括物流、评价、库存都已经通过API形式开放,让它们开放一个系统,让我们卖家做电子商务的业务。我们是10万的日均收入,只是一个小开发者,做的一个小的插件,日均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一会我会讲到,去年收入一个人超过了500万。
500个上架的应用,是我们在淘宝的APPSTORE上销售500个成形的产品。5000万的开发者年收入,到今天已经远远不止5000万了。
刚刚是分享我们开放平台的数据,这里面再简单阐述一下,最右边是电子商务的渠道,包括淘宝网,包括垂直的B2C平台,都在开放接口,包括京东也在卖女装,卖书,线上渠道不可忽视的渠道。双“十一”那天,有品牌商一天卖了两千万,上海所有的店加起来都不会超过这个数。我们还有一个店,日本一个休闲服装的品牌,在淘宝只有一个商城店,相当于他们线下100个店的总和。
我们前端营销平台的开放不再讲了。
所有关于淘宝上产生交易的数据,全部开放出来,给到卖家,留到他自己的系统里,按照他自己的业务逻辑处理整个电子商务的流程,系统化的解决后端管理的问题。这一块开放是业务的开放,许多品牌商发现电子商务是一个契机,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产生了很多代运营商,帮他们卖货,因为他们在互联网领域有营销的经验。
这里面再举一个例子,是宝尊,一年的营收5个亿左右。
我们个人开发者做了一个什么东西?就是抽奖的工具,放在店铺里面,卖家告诉消费者,你买了200块钱,我给你一个抽奖机会,会有一个小奖品,去年卖了接近500万,就一个人花了2个月时间开发的,这就是市场,这就是机会。我们管理软件相关度不大的就是后台的系统,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团队,从5个人到200个人,我们都在投资这个企业,从零做到了7000万,用了一年的时间,所有的管理软件企业里面我还没见过有这样的成长速度。
刚才在讲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的是一个SCM,ERP、BI、CRM、DRP的管理软件,但是要有电商功能的。淘宝这个平台,产生的数据一定跟系统对接之后才能给卖家使用的。第二块,我们需要有成熟产品和客户服务经验的。第三对行业有积累,有行业的认知,有这个东西会锦上添花。
今天大家都比较累,我就说到这里,如果大家想跟我进一步接触的话,可以跟我交换名片。最后也不免俗的跟大家说一声,祝大家春节愉快!
许卫国:我们发现淘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淘宝同事之间都以同学相称,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小说里面的名字。
下面进行新闻发布会的第二项议程,我们为中国软件产业推出了两本权威的工具手册,一本工具手册叫《2011中小企业软件产品选择指南》,一本是《2011软件渠道商代理产品选择指南》。这两本手册我们收录了将近500家公司的700件产品,对中小企业软件发展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欢迎中国软件网总经理曹开彬;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左家平;齐鲁证券研究所TMT资深分析师陈永倬先生为我们揭幕这两本手册,有请三位嘉宾上台揭幕,有请!
请曹总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曹开彬:我简单说一句,我们这两本手册,一个叫《中小企业软件产品选型指南》,还有一个叫《软件渠道商代理产品选型指南》。刚才我在前面说了一下,这是我们今年第一次做这样的小册子,我们的核心目的,是想向我们的最终用户,向我们的合作伙伴推荐两个类似于黄页选择的产品书,让他们很方便的找到各个门类当中比较好的一些产品,比较主流的一些产品,这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
这是我们所有中国软件网编辑记者,还有我们很多工作人员,经过大概7、8个月的收集和积累,最终形成的一个产品。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甚至不在座的各位,我们软件业界的厂商朋友,还有我们最终用户的朋友,能够为我们手册多多提意见。我们在接下来的每一年都会出版这样小册子,我们会进行不断的修整和更新,使得这个小册子能够做得更加的精准,更加的实用。谢谢!
许卫国:感谢曹总!s下面进入将今天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环节,我们将公布“2010年中国软件金牛奖”的评选结果。中国软件“金牛奖”是我们中国软件网为首主办的一个产业评选的奖项,我们从四个维度:基础软件类、应用软件类、云计算应用类、移动运用四个维度评选整个软件产业各门类的优秀软件企业。我们评选的奖分为两个部分,评选出综合的“金牛奖”和“明星奖”。“金牛奖”评选的都是产业规模超过10个亿以上的企业,综合“明星奖”是我们认为在未来5年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我们分类的奖项,会评选所在领域的最优秀的软件企业,比方说ERP领域的,TOP3里面,我们选出“金牛奖”,还有“明星奖”里面,我们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些企业。
接下来,我们邀请今天担任开奖嘉宾的几位媒体主编,为我们公布评选的结果。
(见名单)
许卫国:让我们共迎发展,谢谢大家的参与,让我们来年再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