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C2017】华录光存储研究院钟将:打造“蓝光存储,中国第一品牌

[摘要]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作为国内云计算 和数据中心 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盛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如今第十二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IDCC2017)也将于2017年12月20日-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预计本届大会参会人数和规模将达到8000+人次。
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作为国内云计算数据中心 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盛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如今第十二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IDCC2017)也将于2017年12月20日-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预计本届大会参会人数和规模将达到8000+人次。

"百家访谈"作为第十二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的预热环节之一,自启动以来已经得到了业界和行业媒体广泛关注与好评,诸多IDC和上下游知名企业高层均将应邀参与其中,他们的真知灼见为国内IDC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钟将

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云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数据中心市场正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此同时,大量数据的产生和沉淀也驱动着存储市场进行变革。近日华录光存储研究院市场总监钟将接受中国IDC圈采访,就大数据 时代下,蓝光存储技术的突出价值和华录光存储研究院的未来规划作了分享。

冷数据为王,驱动蓝光存储快速成长

大数据时代,数据爆炸已是必然,根据访问频率数据可分化为冷数据和热数据。调查显示,当下冷数据的数据量占比远远大于热数据,已达到80%。钟将认为国内的存储市场正经历一个逐步扩大,并且细化需求的阶段。“企业开始意识到这种市场需求并正转变存储思路,合理运用各种存储设备,使得存储市场逐步多元化,进一步繁荣。”他表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暴增的冲击之下,如何合理高效的对数据进行冷热划分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存储解决方案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冷数据的数据量巨大且需要长期保存,企业迁移数据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蓝光存储完全解决了企业的烦恼,它的寿命非常长,有效的避免了这一点。据钟将介绍,蓝光存储技术具备50年长寿命、存储安全可靠、低能耗、低成本等特点。用蓝光的技术来进行存储能够有效防止电磁干扰和黑客入侵,同时因为蓝光碟片的稳定性和一次写入不可更改的特性,也能有效防止人为误操作,非常适合企业对于重要资料的备份存储,其应用遍布金融、数据中心、互联网、广电、档案、医疗、教育等各个行业“值得一提的是蓝光存储技术一直在进步,目前单张光盘300GB容量已经实现量产,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单张光盘500GB容量量产可期,这种技术的进步会使光盘存储密度极大提高,性价比骤升,从而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除却央企背景,华录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蓝光存储产业链

作为深耕存储行业多年的企业,除却央企背景,华录也是国内蓝光存储的领导者,是中国大陆唯一加入国际蓝光联盟的贡献级会员,参与制定了国际蓝光存储行业技术标准,诞生了国内第一台蓝光整机。基于此基础,华录研发了大容量蓝光存储系统,用蓝光光盘作为存储介质,致力于为各个行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存储解决方案,应用遍及金融、数据中心、互联网、广电、档案、医疗等各个行业,这种存储系统解决方案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安全可靠,绿色节能。诚如钟将所说,“一直以来,华录都积极履行央企职责,以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为己任,为大数据时代下各领域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公司目前主推DA-BH7010型号蓝光存储设备,单台机柜容量可达1.92PB,除了上述种种特性之外,还能够实现对数据的100年安全存储。“目前来看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由于单机柜容量较大,针对的客户也都是大型企业和数据中心,华录作为央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竞争优势很明显。”

据了解,中国华录已拥有从存储设备、存储介质生产,到存储系统研发,城市数据湖建设的世界上最完整蓝光存储产业链。

存储分级渐入人心,蓝光存储迎来黄金时代

企业正不断努力减少运营成本,蓝光存储恰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它能够安全长期保存数据超过50年,期间是不需要进行迁移的,大大降低了数据长期存储的成本,同时耗电量极低,对温湿度要求较为宽泛,能够有效降低数据中心日常维护的成本。

“蓝光存储的市场潜力非常大,这种技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非常认可的,尤其是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兼容性非常好,回想一下,二十年前的DVD、VCD光盘碟片和现在的光盘都是一个尺寸,这是恒久不变的。”随着分级存储的概念渐入人心,蓝光存储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为实现”蓝光存储,中国第一品牌“这一战略,钟将告诉记者,”首先还是要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发展更新,推进中国光存储产业稳健发展。第二,继续推进配合国内各区域城市数据湖项目落地,这是对政府民生有益的大好事,我们会全力配合!最后一点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就是积极履行央企义务,推进中国各个行业存储相关标准的制定,使国内对于数据的存储管理有依据可寻,更加规范、完善。“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